有人说,我生长在广州一个老得像守在棺材边的地方。
但能轻易吃上最地道的老广美味,每日游走于旧城窄巷之中,被市井烟火气包围。实际上,这是一种无可取代的奢侈。
嗯,是荔湾区,是西关。

?01?
听说越秀是广府文化中心,
天河很有钱,海珠很美......
听说荔湾已经没有什么东西,能拿得出手炫耀......
西关人听完,微笑着喝了一口早茶。

毕竟有些来广州工作的年轻人,会觉得荔湾区偏僻。毕竟,西关没有充斥着奢侈品牌的大商城,没有写字楼、网红店。现代人所追求的东西,似乎这里都没有。
甚至,连本地人也有理由嫌弃,有点破旧的西关。

上下九是广州很有代表性的地标,但山寨店太多,严重误导游客,已经讨厌到让本地人想把它剔除出西关的族谱。
宝华路是老年人服装批发中心,件件都是物美价廉的淘宝爆款。偏偏这两条路都挤满慕名而来的游客,吓得本地人绕着路走。

相比于恩宁路这些展现匠人手工艺的老铜器瓦罐,更受欢迎的可能是宜家9.9的收纳盒。
其实这些现象到处都有,并不仅存于西关。而西关有的东西,别的地方却没有。
有时害怕千城一面,便特别沉迷于留住旧时光的老城区。
?02?

在某些人眼里,穿个大裤衩在老店吃牛腩的大叔,是被时代淘汰的废人。但他同时也在家里喝着82年的拉菲。
广州人的集合特点是闷声发大财,老城区的边角总是隐藏着隐形富豪。
喷着爱马仕的香水捏着鼻子,经过菜市场的肉档,青菜2块钱一扎,还要让卖菜阿姨送两根香菜。这是西关惯有的景象。

置身在一群这么低调的人群中,你会明白一个道理:他们只会在你嘲笑荔湾区破败时,从鼻孔哼唧一声,反正他们不大在意。
?03?

每个在西关待过的人,都认为这是一个十分适合生活的地方。
我喜欢带着朋友来西关逛街。带他们来看看,西关真正令人骄傲的悠哉充盈的生活状态。

老城区路两旁挤满了参天的大树,路人步调悠闲,完全不同于天河街头恨不得跑起来的白领。每天下班回来,融入这慢生活,就觉得身心舒畅。


走街串巷的脚步声在麻石板砖上敲响,循着麻石街走进去。来到一条小巷,没想到藏着这么多西关大屋。五彩斑斓的琉璃砖瓦,褪了色的趟栊门,都是西关的印记。

朋友以为西关大屋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,殊不知里面仍有72家房客还有食肆。
街头街尾一声声“靓仔靓女”,邻里间分享的姜醋、汤丸,店主与熟客的“下次结账”情谊,声声悦耳的粤语脏话......

朋友们都说,白领必须做天河白领,居民必须做西关的居民,这是现代懂生活的有为青年的第一选择。
?04?

以前冬天早上天没亮,茶楼还没开门,门口就聚集了一群准备为拿号冲锋陷阵的老伯伯老太太,其中杂夹着几个通宵完来喝早茶的年轻人。

午饭时分,当锅炉开起,蒸腾的热气弥漫在大街小巷中,混杂着热闹又略带悠闲的生活气息。龙津西路的老字号门口排满了饥肠辘辘的食客。


深夜,人们循着香气转移阵地,去到康王路的大排档,或鸡煲一条街的恩宁路。每一张饭桌上,摆满热气腾腾的小炒,耳边充斥着的,是年轻人的劈酒声。

来源:网络
在老广地道美食这方面,西关从来没输过。去西关吃足一天,这滋味,只有尝过腾腾烟火的人才懂。
事实上,光是西关美食,就吸引了各路游客前去,就足以让西关极具代表性。
?05?

对于广州人来说,唤起他们乡愁的除了妈妈,只能是藏匿在街头巷尾的羊城老字号。
而且店面越小越难找越好吃,躲在小格子里的老板看起来就很有故事。他们不需要宣传,全凭口耳相传在江湖里杀出自己一片天地。

炭炉鸡煲、陈添记鱼皮、云吞竹升面、坚记伊面、煲仔饭依然是中坚力量。然而很多老字号都因经营不善、资金不足、无人继承等问题而结业。

随着陶陶居的停业,老广的情绪就像下水道的积水迟迟无法排解。每次经过都看见一堆围观告示的人,明明只有几十字,却读了一遍又一遍。

许多老店来不及成为文化符号,甚至享受不到云悼念的待遇,就随着九零后的青春一同垮掉。
上帝想要吃些好的,他带走了广州的老字号。它们等不及,有像永庆坊上新闻头条的机遇。
?06?

一树一枯荣,是一个轮回。新区建设,西关的衰落是必然的。但不是现在,也不是不久的将来。

因为有90后的西关记忆,有仍然坚守的老字号,有仍然屹立的西关大屋,有人气鼎盛的上下九、龙津市场、黄沙码头...谁都不敢说西关衰败。
西关文化的传承,还是得靠大家啊。
最后想问问妈友们
你们对西关的印象是什么呢?